近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成功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消息,令众多温州人鼓舞沸腾,也令考古这个名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现的宋代沉船
温州曾经走出一位考古界重量级人物——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夏鼐曾出任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他对家乡有着很浓的情谊,仅有的几次返回故乡时,总是以为乡邦做事为乐,曾拼合海坛山麓发现的北宋海神庙石碑,鉴定温州出土独木舟和乐清白石动物化石年代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宋元丰三年海神庙残碑及拓片
笔者近日在《夏鼐日记》中发现,夏鼐先生还曾积极促成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一带的考古发现。1946年,夏鼐热情接待同事王振铎,来温调查朔门古港遗址附近的一艘古船。
王振铎是著名博物学家和科技史家,其学术成就、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复原。他曾对指南车、水运仪象台、冶铁鼓风机、司南等进行复原研究,复原并陈列于诸多博物馆的古代器械总数超过76种。
在王振铎的自传中,他提及曾“与夏鼐同去他的故乡温州,调查航海罗盘的制作和使用”。
计划来温
夏鼐(1910-1985),字作铭,浙江永嘉人(今鹿城区)。1934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夏鼐先生旧照
王振铎(1911-1992),字天木,河北保定人,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历史系。
王振铎于1946年底来到中央研究院,成为夏鼐的新同事。因为与夏鼐年纪相仿,且所学专业相同,两人相谈甚欢,相处甚融。
1947年前后,王振铎正潜心研究中国传统造船技术和传统航海技术。因此,走访沿海各地进行实地调研成了生活常态。他采访了大量船场技工、船上技师,并做了笔记和绘图。如果某地发现古代船舶,王振铎更是非常兴奋。
因此,当他获悉温州城区东门外出土一艘木帆船时,便通过夏鼐了解详情。
王振铎先生(摄于1985年)
这年春节期间,夏鼐返温过年。1947年1月28日(正月初七),《夏鼐日记》载:“下午黄冷云君来谈,余遂询木船之事,以王天木君托余打听也。”
2月13日,刚刚回到南京的夏鼐第一时间就将所获信息告知王振铎:“至中央博物院,晤及王天木君,余即报告关于温州调查帆船及罗盘针之经过。王君计划亲自赴温调查。”
4月21日,“王天木君商洽赴温州调查木帆船。”
5月15日,王振铎又催夏鼐一起到温州调查木帆船,“王君提议随余去温州调查。”次日,“天木来电话,谓未能购得今晚车票及明日对号车,嘱余明日赴沪为之预购船票。”王振铎急于来温的心情溢于言表。
古港调研
5月20日,夏鼐、王振铎一行抵达温州。《夏鼐日记》这样记载王振铎在温州期间的调查工作内容
“1947年5月19日,上午抵宁波,偕王天木君上岸游览。”
“20日,上午10时许抵永嘉,邀仲光堂兄、叶昌荫君及大哥作陪,宴请王天木君,并谈调查计划。托仲光堂兄陪王君赴街购罗针,及赴海坛山参观杨府庙之神船。”
浙江博物馆展示的温州古代造船业兴盛的场景
“21日与王君偕访叶昌荫君,托之介绍熟人赴东门外调查木帆船,及船中所用之罗针。”“22日晚间叶昌荫君偕许君(疑为王君)作最后接洽,以107万元作一模型,明日付定金。”
“23日,伴王天木君赴打锣桥参观滑石工场。偕往叶昌荫处询问,知模型事已付定金35万元,公家无款(未到账),只得余私人垫付。”
“24日上午送王天木君上船,以中午始开船,乃上岸一游。于康乐坊一杂货店见及罗针,询问何处制造,据云东门上岸潘聚顺铜店制造出售乃前往调查,店东谓此乃永嘉唯一制造罗针之所。至于老店李鸿源,则系冒充厦门正鸿源老店者。王君则向之购一罗盘,又购三罗针。送王君上船后,天微雨,即返家。”
从《夏鼐日记》的记录中,不难发现王振铎温州之行目的性很强,就是冲着调研古木帆船的制造工艺和帆船所使用的罗盘针特点而来,并非来温游玩。
王振铎在温共计五天时间,行程安排都和调研古木帆船紧密关联,或是安排调查计划,或是购买罗针、或是托人制作船模。连登船前最后一点时间,仍不忘调查当时温州罗针的制造和销售情况,却没踏足近在咫尺的知名旅游景点江心屿。
日记中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即东门外上岸潘聚顺铜店是当时温州唯一制造罗针之所。东门外上岸街与新发现的朔门古港遗址近在咫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门外有很多铁匠打锚谋生。罗针和铁锚,无不和港口码头密切关联。或许,这些恰恰间接证明了行业的布局正是千年商港的一种历史承递。
《夏鼐日记》从始至终都只提到“木船”、“帆船”、“木帆船”,并没有明说是古代“木帆船”。那么,笔者为何断言其是“古木帆船”呢?原因有三。其一,王振铎攻读的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自然以“古船”为主。其二,如果王振铎调查的是“今船”,那么一定有设计图纸并且非常常见,就无需一再催促夏鼐及早赴温,更无需花费公款制作船模。其三,当时王振铎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国古代有关静磁学知识的发明和发现研究”,只有古船上的罗针才能吸引王振铎远赴温州调查。
研究成果
王振铎来温调查古船有哪些成果?
《夏鼐日记》在1947年8月31日中提到,“在梁方仲君处看到《中国帆船及其产地工艺》,返所后描绘温州海船。”
浙江博物馆展示的古船
王振铎晚年在其自传中则称,“我的工作主要是完成了《考工记》中的车制研究与收集中国磁针发明史的资料”、“1946年,完成了中国古代静磁学的论文上篇,年底离开四川到南京。1947年夏,与夏鼐同去他的故乡温州,调查航海罗盘的制作和使用,并去宁波、舟山等地调查航海船只。”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河北人李强曾在2007年发表过《王振铎关于传统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调查笔记》一文,提到更多王振铎此行调研的成果:
“王振铎先生于1947年夏秋季节,在完成中国古代有关静磁学知识的发明和发现研究之后,对江浙、福建诸省沿海的船坞、船场、码头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在沿海走访期间,与各省船场技工、船上技师进行了传统造船技术和传统航海技术的访谈和调研,并做了笔记和绘图。在此基础上,他为中央博物馆绘制了传统三桅帆船草图并复制了帆船模型。该模型现收藏于今南京博物馆。”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模型,由王振铎据《梦溪笔谈》《本草衍义》记载复原
“东越(即东瓯)一带舟人,将其船分为‘绿头针’和‘元头针’及‘罶橹’、‘渔船’等数种。‘绿头针’有三桅,具客、货船两项性能。‘元头针’,有三桅或单桅硬蓬二型,系纯货船。末两种,则属渔船也。”
“至温属(船只),以地毗闽越,故已呈杂融现象。载重均在四千担(200吨)以内。活动范围:北起天津、烟台。南止于八闽,常行驶于长江,西朔至汉口。”
“所祭祀之神,有所谓单神、双神和半祀之分。单神者,即仅祀天后圣母。双神者,除天后圣母,外加其他神物,视不同地域而有别。...宋瓯地区则杨府爷。”
王振铎模仿制作的司南
可见王振铎此行的重点,是在调查古船上的“航海罗盘”,“完成中国古代静磁学”论文的下篇(上篇已完成)。由此也可知,1947年温州东门外发现的那艘古代木帆船的吨位不小,因为船上的罗盘是“航海罗盘”。
笔者猜想,夏鼐1947年8月31日所绘的温州海船,以及王振铎为中央博物馆绘制的传统三桅帆船草图,以及现存于南京博物馆的“帆船模型”,极有可能就是同一艘船,即1947年在温州东门外发现的那艘海船。船模是温州城区打锣桥(今鼓楼街)的某滑石工场制作,造价107万元,介绍人是夏鼐先生的好友叶昌荫君。
宋元时期的航海图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码头,印证了温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节点。而76年前夏鼐带着同事王振铎来温州调查古船的一段历史,也印证了这处遗址的重要价值。
原标题:76年前,考古大家夏鼐曾带同事来调研朔门古船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