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蒋楚剑 李贤
1960年,我国著名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奠基人之一夏良才教授带领一批学有所成的热血青年怀揣梦想,从祖国各地奔赴武汉,以近乎原始的工具,背砖扛瓦,扶梯架梁,搭建起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前身)的梦想摇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与美学交融,与爱心紧扣。该院口腔颌面外科建科60多年来,一代代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医者仁心的传承,不仅为无数因口腔颌面部疾患身处阴霾的患者守护了美丽容颜,让他们感受到了医学的温度;还推动了口腔颌面外科治疗在国内的规范化发展,让医学技术被注入了人格力量。
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
扶梯架梁搭建武大口腔摇篮
夏良才教授(左二)带领医护拉着板车拖回医院第一台牙科治疗台
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有一张传家宝的照片,照片记录了该院创始人夏良才教授带着医护人员拉着板车,从汉口通过长江大桥拖回医院第一台牙科综合治疗台的珍贵画面。
194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夏良才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深造,在此期间他买下一辆小汽车,在一张名为“Leslie和他的汽车”的照片背后写下了这段话:“在新修的Catholic College前,再过卄年,不知景物为何……”夫人廖蕴玉教授嗔怪他道:“超前消费!”
夏良才教授和他在美国的小汽车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夏良才、廖蕴玉夫妇满怀爱国热忱,放弃在美国行医的优渥条件,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1960年,时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院长的夏良才奉调来汉筹建湖北医学院口腔系。虽然他的车由小汽车变成了板车,但黑白的老照片上,他的笑容坚定而充满希望。
为了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他极力推选湖北医学院医疗系学生赴四川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进修学习口腔医学专业。1961年,口腔医学系正式挂牌,夏良才教授任系主任。
6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1962年,以夏良才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医学家、教育家白手起家、修旧利废、肩挑人扛,在武昌大东门建成了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并开始接收患者。
他克服各种困难,开创了中南地区第一个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带领着得力助手们,开展口腔颌面外伤、唇腭裂修补、全鼻再造、全耳再造等外科手术,解除了地区患者的疾苦。
在他和武大口腔创始者们的精心呵护下,颌面外科这棵稚嫩的幼苗不断茁壮成长。
一声“中国妈妈”令人动容
一张汇款单见证20年医患情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5月26日,武汉大学口腔医院为曾援助阿尔及利亚的李金荣教授举行献花仪式。在该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年轻医生心中,李金荣不仅是医院的筹建者之一,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中国妈妈”。
李金荣教授(左四)与菲露兹(左一)合影
1985年,李金荣曾远赴阿尔及利亚进行医疗援助,在阿尔及利亚马斯卡拉省医院工作。在当地,她遇到了一位没有鼻子的姑娘菲露兹,菲露兹当年12岁,在她两岁的时候被一头驴咬掉了鼻子,在当地没法治疗。李金荣教授精心设计,实施了全非洲第一例全鼻再造手术,让这位小姑娘有了完整的鼻子,恢复了漂亮的容颜。多年后,为拍摄一部援非医疗队专题片,有记者找到了菲露兹,当时她已27岁。菲露兹对着镜头大喊:“中国妈妈,李金荣妈妈!”
从医50余年,让李金荣记忆犹新的除了菲露兹,还有一张至今仍珍藏在抽屉里的汇款单,这张汇款单见证了一段跨越20年的医患情谊。
李金荣曾接诊过一位来自湖北山区的妇女,下颌骨上长出一个足球大小的肿瘤,挤得五官变形。李金荣诊断,这是罕见的造釉细胞瘤。由于患者家庭特别贫困,李金荣和同事们免费为她做了肿瘤切除、颌面整形手术。这件事过去20年后的一天,李金荣突然收到一笔300多元的汇款。她一看,正是当年那位女患者寄来的。这张小小的汇款单,让李金荣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信赖感,也让她在从医生涯中一直坚守着“要做一个好医生,真正为患者着想”的信念。
持续守护罕见血管肿瘤患儿
运用新技术让病情得到控制
2021年的教师节,该院口腔颌面外科赵怡芳教授写了一篇名为《大爱无疆的导师——李金荣教授》的文章,记录他与李金荣教授温暖的师生情谊。赵怡芳教授是李金荣教授在湖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带教的首批研究生,虽然距今已有40多年,但赵怡芳对专业的刻苦钻研至今仍令李金荣教授记忆深刻。在专业上精雕细琢,是赵怡芳的一贯追求,对于他来说,每一次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就能离造福更多患者的目标更近一步。
2003年,6岁的患儿童童(化名)因口底长了肿瘤长期只能吃流食,连正常发音也受到了影响。为此,童童的父母带着他辗转就医无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童童的爸爸带着孩子来到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赵怡芳教授诊断,童童患上了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在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下,并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
但赵怡芳教授并没有放弃这个特殊的患儿,一直与童童的父母保持联系。如何帮助童童控制病情,成了赵怡芳教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2年,科室开展了个体化3D打印导板引导下的放射粒子植入术,该种治疗手段具有精准治疗、微创、副反应轻微等特点,是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治疗的新型手段,对低度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赵怡芳教授很快便将这一消息告知了童童的父母。
与童童父母充分沟通后,该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为童童进行了3D打印非共面模板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术,术后随访发现,童童的病情目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天桥上“捡”回“半脸”小伙
“切瘤变脸”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院长尚政军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资深专家,6年前,他在天桥上将一名“半脸”小伙“捡”回手术室,和专家团队一起成功为小伙“切瘤换脸”的故事,早已在该院口腔颌面外科传为一段佳话。
2017年6月初,尚政军教授在广埠屯天桥上,偶遇一名吹着萨克斯的“半脸”小伙小江(化姓),他凭着职业敏感上前询问。原来,小江当时24岁,家住辽宁省建平县农村,从小左眼处就长了一个瘤,被确诊为神经纤维瘤。随着年龄的增长,瘤体越来越大,一直搭到脖子、挡住半边脸,加上瘤子压迫视神经,左眼早已失去光明。
小江介绍,在好心人的资助下,他曾于2008年在大连接受过手术,全身的血换了一遍。但术后仍大量出血,手术效果不理想,瘤体再次“疯长”。当年,操碎了心的母亲一病不起,46岁去世。年近半百的父亲出门打工,2013年查出肝癌,带着不舍离开。多年来,小江过着流浪的生活,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摆地摊、捏面人、吹萨克斯,2017年5月来到武汉。
“我再也不想‘无脸见人’。”得知尚政军是一名医生,小江表达了急切的求治心情。尚政军回到医院后,将小江的情况报告给院领导。很快,医院办公会同意对小江进行公益援助。
2017年6月22日,尚政军教授、邵喆博士等为其进行“削瘤变脸”手术。手术持续4个小时,摘除重达1.5公斤的巨大瘤体。小江除了入院交了1000元,手术费、护理费、药费等总花费3.5万元,全部由医院承担。
手术后,面容得到改善的小江不仅找到了工作,生活也重回正轨。6年来,小江的病情基本稳定,肿瘤没有再复发。其间,尚政军教授与小江一直保持着联系,尚政军教授会主动关心他的病情和生活状况,每逢传统佳节,小江也都会给尚政军教授发来短信表达真挚的祝福。
(来源:极目新闻)
Copyright @ 2015-2022 IT时代网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